出口退运保税维修,进出口清关,保税区转厂一日游,保税仓储
Zui近,每2年开展一次的进出口商品归类专业能力水平评价又如期而至,各个渠道组织的培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长久以来,频繁听到从业人员反映,刚一接触海关商品归类,就感觉实在是太难了,根本没有信心开始。当然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希望去学习和掌握海关商品归类知识和技能,但是学了很久,困惑多多,效果却寥寥,总是感觉不得法门而入。借着归类专业能力水平评价的热潮,编者将会把自己学习海关商品归类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有志于系统学习海关商品归类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协调制度是海关商品归类的基础,如果不能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协调制度,是无法真正掌握海关商品归类技能的。
因此,这一期,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重新系统地了解协调制度,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对协调制度理解上的误区。
01 协调制度的产生
《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Nomenclature and Coding System 简称HS)是一种国际贸易商品目录。
这种商品目录Zui早是因为国家对进出本国的商品征收税款,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除了税收,也产生了借助于商品目录来进行统计、了解进出口贸易情况等的需求。
1970年,海关合作理事会成立研究小组,负责研究建立一套既可满足海关税则和统计需要,又可包容运输及制造业等要求的国际商品分类制度的可行性。经过13年的努力,1983年6月,海关合作理事会通过了《协调制度公约》及其附件《协调制度》。
(1)《协调制度》以《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为基础编制;
(2)《协调制度》采用《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的基本框架结构;
(3)广泛参考当时的其他各种商品分类目录和分类体系。
02 协调制度的特点
《协调制度》之所以如此称呼,就是因为它是国际上多个商品分类目录协调的产物,其Zui大特点是:通过协调,适合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它是一部完整、系统、通用、准确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
完整:将目前世界上国际贸易主要品种都分类列出,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和将来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各类、章列有“兜底”项目。
系统:它的分类原则既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理和规则,将商品按人们所了解的生产部类、自然属性和用途来分类排列,又照顾了商业习惯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把一些进出口量较大,又难以分类的商品等专门列目。
通用:它在国际上已为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这些国家的海关税则可以相互对应和转换,具有可比性;另外,它既适于作海关税则目录,又适于作对外贸易统计目录,还可以供国际运输、生产部门作为商品目录使用。
准确:它的各个品目范围清楚明了,绝不交叉重复。它的品目除了靠目录条文本身说明以外,还有归类总规则、类注、章注、品目注释和一系列辅助刊物加以说明限定。
03 常见的对协调制度的误解
误解一:协调制度是海关编制的商品分类目录,只为海关执法服务。
事实上,《协调制度》由60个国家,20多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制,该目录不仅满足各国海关监管、征税、统计的需求,也包容了国际运输及生产制造业等相关要求。
误解二:协调制度的商品分类体系及标准和对应行业中的分类体系或分类标准是一致的。
《协调制度》有自己的、经过协调的且自洽的商品分类体系及标准。这些分类体系及标准,可能是来源于相关行业的某些分类体系或标准,也可能是《协调制度》自身设定的,但是一定经过协调,并用《协调制度》自己的逻辑予以体现。
比如:《协调制度》中“不锈钢”的定义与欧洲标准及中国国标基本一致,与美国标准虽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协调一致的。这类“协调”的例子在《协调制度》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学习《协调制度》和海关商品归类时,必须遵循《协调制度》所设立的商品分类体系及标准。
误解三:协调制度就是海关进出口税则。
海关进出口税则一般由商品目录和税率两部分组成。我国现行的进出口税则以《协调制度》为基础进行制定,前六位编码与《协调制度》完全一致,本国增列的七、八位子目的商品范围的总和与《协调制度》相应品目或五位、六位子目的商品范围完全一致。